奇番情感|我的“傻”父亲


来自:奇番网     发表于:2019-05-13 13:00:00     浏览:100次 关键词:

情感|我的“傻”父亲1

 

从记事起,总听人说我父亲“真傻”,也觉得父亲总在做“傻”事。

情感|我的“傻”父亲2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奇番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QFanW谢谢大家支持!

431

可是,很多人都喜欢来找我这个“傻”父亲帮忙。

于我,如果没有这个“傻”父亲,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01

父亲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先后在村里的小馆读老书和离老家3公里多的大芦村读私校,然后考上了武利中学。

那时没有车,爷爷说,路太远了,不读也罢,在家帮着种田、收田租吧。如果要读书,就得自己回来挑米。

父亲就真的每个周六回家,周日回学校,40多公里,来回都得各走一天路,挑米走路更加辛苦,硬是坚持了两年,读完了初中。村里人说,家里田租都吃不完,却自找苦吃,廖仔真“傻”。

02

解放后,田地归公,父亲因为能写会算,先后被安排在大队食堂、县万头猪场、县鱼苗场当总务或者管后勤等工作。

虽然这些都是人人羡慕的“好”岗位,父亲却婉拒挽留,硬是靠自学参加招录成了一名邮电工人,又在短时间内学完了话务员的技能,成为一名话务员,兼翻译电报等工作。人们说,有能吃饱饭的岗位不干,廖仔真“傻”!

父亲结婚后最初的几年里,母亲带着我和大弟随父亲一起生活,母亲也找了一份工作,家庭生活一度轻松。

可好景不长,父亲做出了很 “傻”的决定:让母亲带着我们回老家生活,说是“国家也有国家的难处……回老家才方便照顾爷爷和奶奶”。

就这样,我们成了半边户,一呆就是十多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历经几年波折才又转到了父亲单位。旁人都说,几头家的奔波,老廖真“傻”。

工作之余,父亲函授、自学了中医,特别是妇科、疮芥治疗和针灸等技术,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回到老家,只要父亲在,必定“宾客盈门”。

但是,父亲从不主动收病人的钱,随病人意愿给,遇到老人小孩,基本是倒贴:给他们配药粉、敷药,免费针灸、艾灸……家里挂了不少病人赠送的锦旗。


父亲说,老祖宗的好东西,就是用来帮人帮己的。人们说,家里那么穷,锦旗吃不得用不得,老廖真“傻”。

我们姐弟几个都读书后,母亲身体不好,奶奶年老体弱,家里开销更大了。

每逢过年,为了挣点钱,我们姐弟几个放假后,帮忙在父亲单位附近摆摊,父亲利用休息时间写对联卖。

可是,遇到老人或熟人,父亲却说送就送,本钱都倒贴了,还很满足似的说:“他们也难……”旁人总说,自己难还去帮人,这不更难吗?老廖真“傻”。


我读高中时,弟妹几个也都读书,家里负担更重了。父亲每个月仅有的几天休息时间,既要回老家帮母亲干活,照顾弟妹,20多公里的路程全靠踩那辆破旧的28寸自行车来回赶,170厘米的中年男子,体重不到55公斤。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唐·白居易)。每月月底,只要学校门口处出现送报邮车师傅的身影,就像是父亲来了。邮车师傅顺便捎来父亲提前准备的粮票和生活费,以及父亲用毛笔写给我的充满慈爱和殷切期望的信……

我的生活有着落了,心就安了。人们都说,女儿大了还读书,把家读穷了,老廖真“傻”。

十年寒窗之后,我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当时人们美誉的“天子骄子”,“弄潮儿”的一员,是我的梦想和追求。

我满心欢喜的同时也百般纠结:读高中已经给家里增加很大负担了,母亲身体不好却还要努力挣钱来供书养饭,我四年大学,父亲每月的几十元工资基本就是我花了……家里怎么办?

作为长女我如留在家里帮忙,既可减轻家里的负担,又能帮助母亲干活……“都是我的孩子,哪个读得送哪个。”父亲没有犹豫,坚持送我读书。亲戚们也劝说,女孩子家,迟早都要嫁出去的,还给自己找累增穷,老廖真“傻”!  




上一篇:(情感美文)这年头,鬼多了,人少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