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番情感符号|合欢结考源


来自:奇番网     发表于:2019-06-19 00:05:46     浏览:100次 关键词:情感符号 合欢结考源

情感符号|合欢结考源1



我要告诉你中国结的由来

让现代变幻多姿的中国结

回归到历史

这个结是情感的历史

是一个美丽的象征

我想

如若另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选定一个标识

我以为合欢结(中国结)

应当是首选


1


平安祥和,吉祥如意,合欢同心,要将这样的愿景用一种图形表达,一定会有种种设计,也一定会有许多的不同。

情感符号|合欢结考源2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qfanw奇番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奇番网谢谢大家支持!

470

不过最好的设计早已出现在历史中,它的图形传承到当代,就成了我们熟知的中国结。

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结,一般也称为平安结、如意结、同心结,当然还曾经有许多相似的名字,有的已经不是那么熟悉了。其实这个结在历史上出现很早,确定的上限不会晚于汉代,由南朝萧衍诗句中的“绣带合欢结”一语,我想将它最初的古称定义为“合欢结”,读者诸君大约不会有什么异议吧。

这合欢结在古代是什么样子,去古久远,它的样子我们今天又何从知晓?本文就由考古发现入手,去欣赏它的模样,去寻找它的源头。

我注意到这个“结”,是前不久的事情。今年1月20日,一个网友在公众号上留言,还发过来图片,那是四川出土的一方汉代画像砖,画像的中心是一个顶天立地的高阙图像,两旁分立着恭敬的门吏,重点是画面的右上方出现了一个麻花式图形。网友在这个麻花形上圈红,问我这里面有何含义。我没有立时回复,告之来日再考。


网友 snow 发来的图片

这两天终于闲出点工夫,也琢磨出了一些头绪,准备就它的定名与源头作一番考论。首先是查到了那方画像砖的出处,是在四川成都城北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在四川省博物馆的展厅里还可以看到它。不难判断,网友所询问的那个图形,构形确实比较特别,是一个连环式绳结,有编织成结的特点,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平安吉祥结。


四川成都出土汉代门阙画像砖


2 


在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不难发现这样的“结”的图形。搜寻手头的资料,找到不少可供比较的图像,觉得首先要提到的是河南新野出土的汉画像砖悬璧图,在丝带悬挂的两件联璧的下面有一个带结,这是一个很标准的可以称为合欢结的结。珠联璧合,绣带合欢,是一种吉祥景象。汉画中悬璧图见到不少,但这样的悬璧合欢结却并不多见。


河南新野出土汉画拓本

说它是标准的合欢结,这里需要给出一个结构图形来说明,其实也非常简单,它是由双股线绳编结而成,最简单的结构是出现有一个“井”字形中心结。有了这个基础结构,可以继续循环向外扩展,编成复式结。复式结可以编得很大,但取三纵三横的交叉编结最为常见,在这在汉画上屡有发现。

”字结构最简合欢结示意


三纵三横结构”合欢结示意


在汉时这样的合欢结在其他场合还是不少见的,在此略举几例。河南南阳出土汉代几何纹砖上,有明确的合欢结纹,呈二方连续式构图。


河南南阳出土汉画拓本

山东诸城一方汉画石上的合欢结,同时呈现有方菱形和圆弧形两种构图,对我们识别不同的合欢结很有帮助。

山东诸城出土汉画拓本


郑州一块画像砖上的合欢结纹,却见到两个疑似蛇首形,让这个合欢结变得生动起来,合欢的内涵也非常明确了。

河南郑州出土汉画拓本


当然将合欢结赋予活力的,最受重视的角色是龙形。汉画在建筑图形上见到不少构件上的装饰,一般为双龙合抱式,相互缠绕成合欢结,龙体横行和竖立者都有,龙体缠绕多比较松散。

山东安丘出土汉画拓本


山东滕州出土汉画拓本


山东滕州出土汉画拓本


河南唐河出土汉画拓本


河南新野出土汉画拓本


最精彩的发现是山东苍山一石,画面上是交龙合欢图,反复纠缠为三组合欢结,非常罕见。


山东苍山出土汉画拓本

仔细一点观察,在汉画中也容易发现一种双龙穿璧构图,非常有特色。双龙穿璧的构图,又恰是一个合欢结,显得生机勃勃。这个构图的汉画在很多地点都有出土,山东、江苏、河南都有发现,都是双龙纠缠,穿一璧、三璧,多至五璧,以三璧为多见,龙体缠绕多较为紧密。


河南新野出土汉画拓本


江苏徐州出土汉画拓本


山东微山出土汉画拓本


少数图像看不清楚是否为穿璧图形,但双龙彼此缠绕着,与穿璧图形并无明显不同。


山东邹城出土汉画拓本

汉画双龙穿璧图过去有人做过一些研究,但很可惜他们中有的人错过了“合欢”的主题。吴佩英认为双龙穿璧装饰纹样的主题是升天(吴佩英《从具象图案到抽象装饰纹样的演变——陕北东汉画像双龙穿璧纹的母题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4期)孙狄认为双龙即交龙,象征天地交媾,化育万物。他强调圆璧是沟通天地的媒介,是阴阳交合之处,是女阴的象征。双龙穿璧图形的整体意象不仅象征着天地交感,化育万物,阴阳合气,人神沟通,祖先崇拜,最重要的是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往复,最明确的目的是汉代人希望通过这种仪式来完成生命的再生(孙狄《汉画像石双龙穿璧图形的象征意义》,《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1期)

孙狄的研究,比较接近主题,但还不是很透彻。璧和龙的结合,使得合欢结有了不凡的含义。璧与龙在艺术上的融合,是战国时代才有的创造,在许多玉器中见到了这样的题材。起初更多见到的是一种双凤合璧玉佩,后来见到双龙拱璧玉佩,龙凤拱璧的艺术意境,在汉代得到承袭,也有一些新的变通。战国时期的龙凤多出现在玉璧外沿,汉代则在璧内外都有龙凤身影,构图更为活泼灵动。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龙一凤玉佩、三凤玉璧、一龙二凤玉璧、双凤玉璧,构图多样。有一件一龙二凤璧,外有二凤拱璧,璧心一龙昂首挺胸,气势不凡。


河南洛阳出土汉代玉璧

汉画上双龙所穿的璧,有一、三、五数量的区别,璧出现的多少也许不仅仅只是气氛烘托的区别,也许表示墓主有等级的差别,在此不拟展开讨论。



3 


考古所见汉画中的合欢结图形,其实还并不仅仅与龙和璧相关,还与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有关。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长尾纠缠交合在一起,如四川郫县发现的一方画像砖,伏羲女娲长长的蛇身缠绕成合欢结,头部还表现为接吻状。

四川郫县出土汉画拓本


在另一幅四川彭山出土的汉画上不仅表现了合欢的伏羲女娲,下方还有合欢的双龙。


四川彭山出土汉画拓本

我们注意到在汉画上常常有伏羲女娲与西王母同在的画面,西王母居中间位置,伏羲女娲在左右两侧,画面下方见双尾交合在一起如合欢结。    


山东滕州出土汉画拓本

当然这些汉画上的交尾合欢画面,看起来与标准的合欢结还有一定距离,不过看到山东微山的一幅汉画以后,我们也就不会存有什么疑问了。画面中间是端坐的西王母,两旁是打扇侍立的伏羲女娲,伏羲女娲交尾作标准的合欢结。


山东微山出土汉画拓本

合欢结与伏羲和女娲有关联,即是与生殖生命有关联,可以看作是一种信仰的符号化。又因为汉画上常常有伏羲女娲与西王母同在的画面,也可以说合欢结与西王母也有关联。四川成都汉代伏羲画像砖,化身为鸟展翅飞翔的伏羲,翅膀上的羽纹局部也绘作合欢结形状,可见这个符号在当时是很深入人心的。


四川成都出土汉画拓本


4


当然合欢结更多出现在汉代人的生活中,如河南郑州汉画像砖井栏上的图像,描绘有火警之类的警示图像,书有“戒火东井”四字,加绘两个菱形合欢结图形。其他一些地点也有类似发现,表达了祈求平安的心境。

河南郑州出土汉画像砖及拓本


二十八宿之一有井宿,玉井在东,《礼记·月令》云:“仲夏之月,日在东井。”《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说:“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东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按《史记·天官书》所说:“东井为水事。”《史记索隐》引《元命苞》云:“东井八星,主水衡也。”因之有研究认为东井星是用来“做禳火镇火的符号”,“东井”之铭也就出现在了井栏上,有以井水戒火防火保平安的意思,井栏上同时见到平安(合欢)结符号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更多的建筑装饰上,也不稀见合欢结纹样。河南邓县见到的一方建筑图汉画像砖,高大的阙楼下部,出现了一个非常显眼的合欢结,也是表示冀望家宅平安,这也可以看作是平安结。


河南邓县出土汉画拓本

汉画像石还可见到一种方花合欢结,如山东安丘和嘉祥所见,大小四瓣方花叶片上都绘出最简单的合欢结。


山东安丘出土汉画拓本


山东嘉祥出土汉画拓本

山东肥城一石,刻画着与双鱼同在的带合欢结的方花图,也明显是标示着吉祥的寓意。


山东肥城出土汉画拓本

更引人注意的是安徽宿县的一方汉画,将方花绘在伏羲女娲合欢图中间,合欢写意非常明确。这样的方花,是汉代很常见的装饰图形,一般称之为柿蒂纹,它的意义在此只是约略提及,也值得专文探讨。


安徽宿县出土汉画拓本

还有一个很意外的发现,在洛阳汉画中的一匹马身上,见到了标准的合欢结图形。另外有一件类似用作缠线的铜器,也做成了很标准的合欢结样式。这说明汉代合欢结在社会上有很高的认同度,所以图案才会频繁使用。


安徽亳州出土铜器线图

河南洛阳出土汉画拓本


说到合欢结,我们还想到汉画上经常可以看到的连理枝图像,那种夸张的表现将树枝连成合欢结的样式,也是揭示合欢结意义的生动体现。


山东微山出土汉画拓本


山东嘉祥出土汉画拓本

其中又以山东微山的一石最为典型,画中的连理树枝节相连,绕成一个个结,下面有人正射向树上的猴与鸟,这画题与高禖古俗有关,我曾将它解释为一曲生命颂歌,也正合了合欢之意。


山东微山出土汉画拓本


5


我们以上检索的主要是汉代而且是东汉的资料,因为合欢结在汉代普遍认同,普遍使用,所以发现的材料比较丰富。但是合欢结出现的最早年代,却并不是汉代,它可能要早到战国甚至春秋时代,以下我们就由西汉往前追索,看看最早的合欢结出现在何时何地。

有关西汉时期的发现,可以由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丝织品的图案找到线索,特别是那种双菱形图案,比较接近合欢结样式,也可以称为方胜纹。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

西汉丝织图案


而在云南永胜的一件被认定为战国时代的铜鼓上,见到比较典型的合欢结纹饰。这件铜鼓时代是否能早到战国尚可存疑,如果属于西汉之物也属重要发现。


云南永胜出土战国铜鼓纹饰

往前追溯到战国时期,在河南信阳出土的楚国丝织物上,发现与马王堆同样式的方胜纹图案,表明汉代承袭了战国传统。


河南信阳出土战国丝织图案


战国典型的合欢结图案,见于湖南常德楚国漆器,它是“井”字形结构,与东汉见到的合欢结的缠结方式完全相同。

湖南常德出土战国漆器图案


属于战国时代的一些陶器上也见到了疑似合欢结图形,因为图像欠清晰还不能完全确定。


河南洛阳出土战国陶壶图案


河北易县出土战国陶鼎盖图案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战国漆琴上的纹饰,它的主题是纠缠合欢的双蛇,上方还有人面神灵图像,如果不标明它的时代,我甚至会将它与汉代的伏羲女娲画像相提并论,而且上方的神灵恰可比拟西王母。


湖北随州出土战国漆琴图案


6


再往前看,在春秋时代的铜器上常见龙蛇双双纠结的纹饰,这样的艺术题材很容易为衣带结模仿,当然也可能是相反的模仿。这样的动物纠缠图案,有的已经很接近合欢结的形态。


山西闻喜出土

春秋铜鼎盖及图案


故宫博物院藏

春秋铜方盘图案


事实上春秋时代已经编成了非常典型的合欢结,这样的例证在山西太原赵卿墓出土铜高柄小方壶上见到了。它的四面满布“井”字形心结构的合欢结,这些合欢结扩展成四方连续图案,环环相扣,显得非常精致和严谨。在结与结图形之间还填铸了大小胜纹,稍觉遗憾是绘图者因为不大理解将胜纹绘变了形,好像被切割了一样。


山西太原出土

春秋铜方壶及图案

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件方壶的盖顶出现了方花图形,这也是年代相当早的方花图形。而且在方花的中心,还有一对欢快交合的龙形,将本器物的核心要义点明。


山西太原出土

春秋铜方壶盖图案

双龙、胜纹与方花,都是具有特定意义的纹饰,它们出现在同一件器物上,又都包含有相近的寓意,再与合欢结融为一体,用不着更多的解释,它所体现的含义非常明了,它所体现的情感也非常动人。


其实合欢结的创意形成,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还要久远得多,甚至可以早到史前。新石器时代一些陶器刻画上可以见到相似构图的纹饰,只是还没有单独明确的构图。在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中,见到不止一例大环包容小环的玉坠,构形虽然与后来战汉时代完形合欢结有所不同,但视之为同类象征符号大约也是可以成立的。


湖北天门出土后石家河文化玉坠


湖北天门出土后石家河文化玉坠


更早的良渚文化藤编和陶艺,也发现有相似的编织构形。


浙江余杭卞家山出土

良渚文化黑陶杯及柄部图案


良渚文化陶器环柄图案


浙江安溪严家桥出土良渚文化藤编图案


而前良渚时期的崧泽文化陶纹中,也见到不少类似的编织图形,我们如果将合欢结的出现判定为近6000年前,似乎也没什么理由来否认。


浙江嘉兴石马兜出土崧泽文化陶器图案



7 


根据以上梳理,可以有这样几个比较清晰的印象: 首先是年代,汉代非常流行的合欢结,原来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完成标准化定型。而且一开始就有明确的象征意义,象征吉祥、欢乐和美满,更是表达了对新生命的期盼,而且与神灵信仰融合在一起,完成了一项非常精彩的艺术创造。

略过两千多年时光,当历史行进到今天,你随处都有可能发现合欢结的存在。


现代吉祥图案及工艺品

合欢结也因为融入到不同的情境生活中,造型有了许多变化,名称也有了不少变化,近些年又有了一个大名,叫中国结。


现代中国结工艺品

平安结或吉祥结,也是常用的名称。各种名称,除了缠结形状上的细微差别,也与使用的场合有关。如盘长结,或又称为黄花结、庙宇结,寓意循环与轮回,它还被藏传佛教引为吉祥八宝中的八吉祥结。

以往有人列出中国结的各类曾经存在过的名字,并解释了各各蕴含的意义,我作了合并整理,可以归纳为以下义项:

1.平安结:如意平安。

2.吉祥结:祥瑞美好。

3.如意结:吉祥如意。

4.方胜结:一路平安。

5.盘长结:长寿百岁。

6.双喜结:双喜临门。

7.同心结:永结同心。

8.团圆结:团圆美满。

9.双钱结:财源亨通。

10.双鱼结:吉庆有余。

11.祥云结:好运绵长。

12.团锦结:前程似锦。

13.桂花结:高贵清雅。

14.双蝶结:比翼双飞。

15.福字结:福运满堂。

16.寿字节:寿比南山。

可惜也可憾,这么多的名字,唯独没有合欢结。我称之为合欢结,也是作过一番考证取舍的结果。吉祥、平安和如意,都属近现代名称,可选的古称有连理、同心、双胜、合欢,以古意度之,选定后者,确定称为合欢结。

结,古代一般指衣带之结。《汉书·五行志》说“衣有襘,带有结”。注云:结,缔结之结也。女子临嫁,母亲为她结巾,如《诗·豳风·东山》所言:“亲结其缡。”后来以“结缡”代指结婚,这个小小的“结”,还真的是不一般。

当然衣带之结有解有结,后来为方便做成了纽结纽扣。《说文》云,“结,缔也。”“缔,结不解也”。纽结可解,结而不可解者曰缔。缔结婚姻,缔结合约,一个小“结”可以喻说大事。

还有《管子·枢言》所说的话:“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交结朋友,结拜兄弟,结义结合,以诚信为结。我们现在常用的小结、总结这些词,想来与衣带结多少是有些语义关联的。

在周代时,一个这样的“结”,已经用于比喻君子之德了,如《诗经·曹风·鸬鸠》所咏:“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心结,后来演变为解不开的结了。

又见《集韵》说结,“激质切,音吉,义同”。似乎点明了这个字的来由并不简单,它本来就具有吉祥的含义。所以这个“结”,也就越发不简单了。当艺术的合欢结出现以后,它可不是简单的衣带结,它是心心相连的结。

我们接着来读读汉诗。汉代辛延年《羽林郎》诗云: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这里出现了“连理”与 “合欢”两个词,多好的词,连理带似乎有衣带结的意思。再晚到南北朝时期,我们又见到了让人兴奋的词。北朝庾信有《题结线袋子》诗,他这样写道:

      交丝结龙凤,镂彩织云霞。

      一寸同心缕,千年长命花。

我觉得诗里所咏的,应当是一个带有龙凤结的香囊吧。交丝结龙凤,是指丝编龙凤结,这是汉代就有的流行风。一寸同心缕,则一定说的是同心结了。也许读者觉得这样理解,恐怕有点牵强,那就读读比庾信年代更早一些的梁武帝萧衍的诗,他的《有所思》诗有句曰:“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同心结之名,那个时代确定是有了。

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

怀情入夜月,含笑出朝云。

这个合欢结,与同心结是一个含义。确定以合欢结为我们讨论的主题取名,正是来自梁武帝此诗。不必犹豫,合欢结一定是最好的名字。当然在隋唐以后,诗文中更多出现的是同心结,但这不妨碍选取合欢结作正名,它出现得早,也更符合我们列举的那些图形的义理。

但是,我们还是要读几则诗例,感受一下历代诗人们经久不衰吟咏同心结的热度。如隋江总《杂曲》:“未眠解着同心结,欲醉那堪连理杯”,同心结,合欢结,都与情爱关联。这个结,是“结爱”之结。唐代孟郊的《结爱》诗,我们要完整地读一读: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结衣裳,结衣襟,那是表面文章,都“不如结心肠”。结爱,一定要爱在心里头。

       读到了唐代,自然避不开李白,他的《捣衣篇》有“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去妇词》( 一作顾况诗 )有“君恩既断绝,相见何年月。悔倾连理杯,虚作同心结。”这同心结,就是情人们的信物了。

又有一首李群玉的《赠琵琶妓》:

我见鸳鸯飞水上,君还望月苦相思。

一双裙带同心结,早寄黄鹂孤雁儿。

同心结寄相思之情,也是唐人的风流故事。类似的诗意还有王建的《赠离曲》:“若知中路各西东,彼此不忘同心结。”

宋代诗人也将同心结吟来诵去,如范成大的《五杂俎》:

五杂俎,同心结。

往复来,当窗月。

不得已,话离别。

又有姜特立的《古意》:

共绾同心结,那知有别离。

对人争忍说,不敢画蛾眉。

还有李石的《醉落魄·一斛珠》:“朝期暮约浑无据,同心结尽千千缕”。更有耶律铸的《同心结》:“除是结同心,同心最长久”。以及吴礼之的《霜天晓角·连环易缺》:“连环易缺,难解同心结”。

同心结两结相连,为爱情的象征,取意同心永结。当然它很早也成为了年节吉庆装饰,如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即说:“正月七日为人日,……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又《辽史.礼志六》也提到:“五月重五日午时,……以五彩丝为索缠臂,谓之合欢结。”宋人也一定不能少了这合欢结、同心结,所以前引范成大诗中也出现了五彩同心结。

合欢结与同心结有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有如此完美的构图,用些怎样的词汇才能形容合欢结的完美呢?温馨,雅致,亲欢,缠绵,欢爱,欢合,都不为过。我相信它最初不会是群体的创造,它只能是出于一个智者之手,然后就传播到了很远,传承了很久,传到了现在。

让现代变幻多姿的中国结回归到历史,我们会发现最早可以前溯到春秋时代。再往前的商周时代有无它的踪影,我们还要接着寻找,我相信它的源头至少是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的,或者可以前溯到文明史的初期


我还在想,如另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定一个标识,我以为这个美丽美好的合欢结——中国结,应当是首选,也是唯一之选。可惜,还不能知道会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上一篇:星座情感:十二星座中,射手座和天秤座谁更适合当女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