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人经常因身体出现的功能性减退而担忧,甚至焦虑不安、抑郁寡欢,尤其是功能减退明显的老人,这种心理更为突出。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奇番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QFanW谢谢大家支持!
比如,有的老人因关节退行性变化,引起腰腿疼痛、行走困难,不能顺利上下楼梯;或者腿脚变慢,不敢自己过马路;或者听力减退,难与人沟通,等等,这些都会加重老人对自身各种能力的担忧,引起严重的心理负担。更令人担心的是认知功能的变化与衰退。比如自己发现一时说不出家的门牌号码,家里电话号码也因一时紧张记不起来等。
有些本来就喜欢与人来往、注重谈话沟通与交际的人,假如听力发生障碍,限制其与人交谈来往的可能性时,就会显得受不了,心情反应也会相对严重。
假如喜欢写书著作的学者,视力不好或两手动作有困难,阻碍书写的话,心情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老年人躯体生病的确增加心理烦恼与负担。比如,一些慢性病会让患者感到痛苦,可能使患者对生命的留恋逐渐减低,面对与克服困难的斗志相对减少,因此,对生病的心理抵抗力也就可能消退。
医务工作者及患者子女要切身体会和了解老人的情况与心境,不要凭借自身的感觉和身体情况来推测老人的感受,一定要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客观的分析来判断老人的申诉中有多少是实际的躯体性问题,有多少是心理上的因素以及情绪上的需要,并依此做好适当的处理。父母亲与其子女的关系会随着孩子的心理发展及父母本身的年龄阶段,在一生当中经历几个不同的显著过渡阶段:孩子出生后的断奶阶段(生物性依赖关系的结束)、青春期的疏远独立阶段(心理性依赖关系的结束)、结婚后的离别成家阶段(社会性依赖的结束及开始心理上平等的相待)及父母年老以后的亲子关系反转阶段(生活上父母反而需要依赖子女的帮助,心理与功能上的角色倒转)。
可是,有些老人在与自己的子女关系上忽略或没做好上述各个阶段的过渡转变,从而出现关系发展上的困难。
譬如: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没有及时引导好他们在心理上的“断奶”,忽略了他们独立性格的培养;孩子结婚成家后,不习惯跟他们以比较对等的方式,即以成人对成人的关系与角色,相互来往。到了中老年以后,子女们逐渐成熟,在某些方面比自己还能干,有新知识、精力充沛;而相对的,快进入老年阶段的父母已从工作岗位退休,生活相对变得比较简单,有些知识可能会比较落后,适应困难能力相对变差,甚至需要跟自己的成人子女扮演倒转的角色,依赖子女的协助与建议,必要时还得接受他们的辅助与帮忙。
可是,有些人却难以适应进入老年后的生活。比如:有时还坚持继续去担心照顾已成长的子女,显出父母的权威;不懂得跟自己的子女平等对待,相互协助,保持良好的情感关系;跟子女变得疏远;或者不愿意适当地接受倒转的角色,需要时仍拒绝被关照或辅助。
这些老人跟自己的子女关系不好的原因有许多。最重要的是:在子女小的时候就没建立良好的关系;父母没有伸缩性的性格,没法适当地转变跟子女阶段性的关系;心理上无法接受自己已经进入年老阶段,也难以接受年轻的子女们比自己能干、有劲的事实。这些因素就让他们不容易跟自己的孩子和睦相处。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孩子们跟自己的父母关系里还保持着一些未圆满完结的情结,包括跟自己兄弟姐妹与父母间情绪上的旧伤口,如觉得没被父母平等对待照顾,想要得到父母的关心等。
这种小时候遗留下来的情节,到父母年老时,还会趁机显出,继续闹情绪。特别是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发生显著变化时,譬如:父母生了病,需要子女来照顾而谁要来服伺父母时,或者谈到父母的财产将来要如何分配时,子女们幼小时同胞间曾经有过的嫉妒或不满,就会趁机重复出现,表现在已经是青年的子女心理上,可说是迟来情结的重演,变成是年老父母要经历的亲子关系问题的一部分。
天津社会科学院 副研究员 汪洁/文
美术编辑 赵阿曼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