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奇番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QFanW谢谢大家支持!
435《财经》原文与《长江商报》侵权文章涉嫌抄袭、剽窃的内容对比如下:
01《财经》原文:
2019年上半年,王健林密集会见了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省级政府官员,还在甘肃、辽宁、四川、广东等地大笔投资,项目涵盖万达广场、文化旅游、高星酒店等多种业态,
2016年,王健林的行程单一样满,但会见对象是法国总统、希腊总理、英国外交大臣、印度总理,以及洛杉矶市长。
这一年是万达海外并购最多的年份,万达斥资逾百亿美元,把十几家海外文娱、影视、体育、地产项目收归囊中,当年的海外投资计划更是超过200亿美元。
《长江商报》侵权文章:
印象中一直在“瘦身”的万达转向了,重现加杠杆高速扩张的豪气。
今年上半年,万达掌门人王健林频频跟地方政府签下巨额投资大单,所投项目涉及万达广场、文化旅游等业态。
此外,今年初以来,在武汉、上海、广州等地,万达也加入抢地阵营,以备万达广场用地之需。据长江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上述投资累计将超过2600亿元。
如此高密度投资,万达再现3年前大手笔。那一年,万达海外投资达数百亿美元。
侵权文章开篇的逻辑与《财经》原文完全一致
02
《财经》原文:
两年前王健林断臂式交易的逻辑是去杠杆、轻资产、求安全,如今再度加杠杆、重资产的逻辑又何在?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安全了,还是轻资产知易行难?如果重资产不得不为,万达是否会重蹈两年前的资金链危机?
《长江商报》侵权文章:
去杠杆、去地产化、轻资产转型、降负债率,地产、酒店、文旅,多个领域,万达向社会传递的信息是“瘦身”。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去年底,万达甩卖资产回血达千亿。
令人意外的是,政策面并未宽松,万达为何要重回老路?轻资产之路不好走?万达已经安全了?亦或是不得不为之?
融资并不顺利,重走重资产老路,万达会重蹈资金链危机覆辙吗?
03
《财经》原文:
沉寂两年的万达正在苏醒,而且是以每月增加400多亿元投资的速度。
《长江商报》侵权文章:
沉寂两年的万达似乎“复活”了,王健林高调回归公众视野。
04
《财经》原文:
2016年,王健林的行程单一样满,但会见对象是法国总统、希腊总理、英国外交大臣、印度总理,以及洛杉矶市长。
这一年是万达海外并购最多的年份,万达斥资逾百亿美元,把十几家海外文娱、影视、体育、地产项目收归囊中,当年的海外投资计划更是超过200亿美元。
《财经》记者调查发现,万达卖给融创的文旅项目中,多数盈利状况都不乐观。此番万达2000亿元投资再战文旅,资金仍将主要依托银行贷款,如果文旅项目自身不能产生足够现金流,是否又要走回卖配套房产来输血的老路?
《长江商报》侵权文章: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万达如此密集大规模投资,三年前也曾出现过。
公开报道称,2016年,万达斥资数百亿美元,把十几家海外文娱、影视、体育、地产项目收归囊中。这一年,也是万达海外收购最多的年度。
曾经熟悉的投资,不同的是,如今发生在国内,重点是文旅,此前是海外,重点是影视体育。
05
《财经》原文:
王健林希望2020年万达变成一家现代服务业公司,他认为转型成功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租金稳定增长。而商管业务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力。
《长江商报》侵权文章:
早在2012年,王健林就推动万达集团轻资产转型,其公开表态,到2020年,万达集团要成为一家现代服务业公司,转型成功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租金稳定增长。
《财经》原文标红一句由本刊记者根据年会王健林演讲资料总结而来。
06
《财经》原文:
2017年6月22日股债双杀之后,万达加速了轻资产转型。轻资产模式若能成功,万达不仅可以靠租金养活自己,也会彻底告别房企借钱、买地、卖楼的高负债发展模式,进而拥有抵抗政策风险和行业周期风险的能力。
《长江商报》侵权文章:
显然,如果万达集团轻资产转型成功,将告别借钱、买地、卖楼的高负债发展模式,进而具备抵御政策风险和行业周期性风险能力。
07
《财经》原文:
王健林之所以在交易15个月之后将13个文旅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公司均转让给融创,是因为两套班子,两种不同的文化,并不是强强联合,而是互相争老大。
不满是双向的。《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中小开发商抱怨,万达的规矩太多,保证金和分成比例太高。
商业地产实质上玩的是金融,如果不动产不是自持,万达就无法从银行贷款,即使贷款之后的负债率仍然适度。而无法获得贷款,公司就无法快速回笼资金,同时失去了扩张动力。
万达是业内最早推出商业综合体概念的房企之一,这意味着一个万达广场周边,还会配置酒店、住宅。住宅在取得销售许可证之后可以向银行申请开发贷,而万达广场在满铺开业时,可以申请经营贷。
2017年之前,万达商业地产快速回流资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开发贷、经营贷,一种是住宅卖钱。住宅开盘一个月可能就卖空了,这些钱又可以投入到商业拿地。
《长江商报》侵权文章:
在万达出售给融创、富力的资产中,万达输出品牌和管理。去年以来,市场上流传,因为理念不同,虽然万达只输出管理团队,资产是变轻了,但是沟通和管理成本变得越来越高。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在一些项目中,轻资产的合作方对万达也颇有微辞,包括分成比例过高、过于强势、规矩太多等。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万达转型轻资产后,因为没有可以出售的资产,不像地产开发,可以获得较为充足的现金流,也不能从银行获得所需贷款。
2017年以前,万达广场周边会配套住宅、酒店等商业地产。住宅取得预售许可证就可申请开发贷,商铺大面积开业可申请经营贷,这些钱可以用作拿地等,通过住宅等商业地产反哺万达广场。
08
《财经》原文:
2012年底,万达的目标是到2020年将房地产比重降到50%以下。王健林做此决策的依据是:房地产已经高速发展了20年,再过20年这个行业一定会萎缩,为了支持企业长青,万达一定要未雨绸缪。
《长江商报》侵权文章:
2012年,万达开始去地产化,其目标是到2020年将房地产比重降到50%以下。王健林的判断是,房地产已经历20年高速发展,再过20年这个行业一定会萎缩,万达要未雨绸缪。
09
《财经》原文:
但在万达提前完成转型目标的同时,当初仰望它的小伙伴们却实现了对老大哥的超越。在万达股债双杀、断臂融资之后的两年,地产圈的竞争格局天翻地覆。当初和万达体量相仿,但坚持在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公司,目前规模都超过了万达。
2016年,万达、万科(000002.SZ)、恒大(3333.HK)、碧桂园(2007.HK)、融创(1918.HK)五家地产公司的营收分别为2549亿元、2404亿元、2114亿元、1530亿元、353亿元,万达最高。
而到2018年,五家地产公司的营收分别为2143亿元、2976亿元、4662亿元、3791亿元、1248亿元。万碧恒三家均领先万达,恒大营收已是万达的2.2倍。
《长江商报》侵权文章:
然而,在万达看似成功转型轻资产,地产行业格局已经被改写。去年,万科、恒大、碧桂园、融创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976亿元、4662亿元、3791亿元、1248亿元,而万达为2143亿元,已经落户于万科、恒大、碧桂园。而在2016年,万达还是行业老大。短短两年,万达已经掉队很远。
10
《财经》原文:
上交所公示的2018年万达商管债券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公司有息负债规模为1886.89亿元,其中2019年之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负债)210.27亿元。而万达2018年的经营性现金流为291亿元,基本可以覆盖到期债务。
《长江商报》侵权文章:
从去年的财报看,降负债取得明显成效。万达商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公司有息负债1886.89亿元,连续两年下降。其中,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210.27亿元,当年,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291亿元,基本上能覆盖到期债务。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7.58%,2016年底为70.26%,已显著下降。不过,去年,公司的营业收入、毛利润均有所下降。
本刊认为,该侵权文章不仅构成著作权侵权行为,同时也涉嫌“洗稿”,对以上行为表示严厉谴责,并将向《长江商报》致函主张权利。
保护知识产权,离不开社会各界成员的共同努力。《财经》将用切实行动维护合法权益,并将为读者和用户继续生产更优质、更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财经》杂志
2019年0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