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番娱乐至死,毁掉的不只是你的深度思考能力


来自:奇番网     发表于:2019-06-29 20:36:19     浏览:100次 关键词:娱乐至死 不只是你 深度思考能力

娱乐至死,毁掉的不只是你的深度思考能力1

余秋雨曾闭关两年在山中修学,出来后问友人,这两年中世界发生了哪些大事,友人五分钟就说完了。

娱乐至死,毁掉的不只是你的深度思考能力2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奇番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QFanW谢谢大家支持!

553

所以你看,即使是世界大事也能一笔带过,而每天被娱乐文化包围的我们,已经在没有任何杀戮的情况下,消亡于自己制造的娱乐文化中。

可怕的“奶头乐”

1996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名叫《全球化陷阱》的书,一经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其中的一大卖点正是记录其出版一年前,美国旧金山费尔蒙特大饭店的一次秘密会议。

美国旧金山曾于1995年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500名经济界、政治界精英(与会者包括萨切尔、老布什、电缆新闻网络、惠普、日微系统的老板等)的会议。会议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全球化的高度、快速、激烈的竞争将使全球80%人口"边缘化",成为LOSER,而这80%LOSER与20%搭上全球化快车的人口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今后的主要问题。

那要如何避免20%的精英与80%的LOSER之间的冲突呢?

这时,美国前国务卿、大战略家布热津斯基积极“献计”,他以一如既往的冷峻和现实主义考量指出:给那80%的人嘴里塞上“奶头”,灌之以大量娱乐、游戏和其他感官刺激节目或内容,使他们沉浸其中、无暇思考,忘掉现实中的落魄境遇,让他们心安理得的接受咸鱼的命运

英文中,奶头是titty,娱乐是entertainment,布热津斯基的“妙计”,就被称为“tittytainment”,“奶头乐”之意。

中国人中了圈套吗

在《全球化陷阱》中,作者对那场会议的描写生动细致,但那场会议是否真举行过,再没有任何其他公开材料佐证。“奶头乐”被说成了国际关系的一种黑色理论:

美国已经用上了这招儿,把它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战略,用以影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保护美国代表的那20%人的利益。

可怕的是,中国已经中招了

如何检验中国已掉进或正在掉进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tittytainment)的陷阱,有两个事例足以说明。

第一,布热津斯基提出“奶头战略”的那一年之后的1996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出现了第一个以演员身份登上封面的中国人——巩俐。

也是这一年开始,中国正式步入了“流行偶像时代”,在此之前,中国人崇拜的偶像通常是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英雄。

自此之后,在若有若无的推手影响下,中国大多数人的偶像和“人生导师”,悄然的换做了天王、影后、小鲜肉。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明星开始登上美国的时代周刊!王菲、成龙、章子怡、李宇春.......

不仅仅如此,在步入21世纪之后,随着韩流、日漫的强势侵袭下,中国爆发了一场胜过一场的追星狂热。

不仅仅是娱乐新闻、明星杂记,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众多手机APP的推动下,“奶头”恍然间已经向着自动化迈进!

正是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战略,让沉寂几百年的中国目前处于异常的躁动之中。全球200多个国家,再没有一个象中国这样沉没在人欲横流,物欲横流的歌舞升平中,导致民族精神萎靡、人心涣散、文官爱财、武将贪生、醉生梦死、耽於酒色。

身边这些场景是不是无所不在

国学大家林语堂曾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

而观察我们身边的人,闲暇时刻乃至工作时间,无时无刻不在刷抖音快手、看明星八卦......霸屏暑假的《延禧攻略》刚结束,《如懿传》又迅速蹿红,虎扑和流量小生吴亦凡的恩恩怨怨才结束,抖音里的成都小甜甜已经碾压温婉,成为新的流量小主,要是记忆力不错,你一定还记得前几年微博一庄庄娱乐八卦大事记:王宝强老婆出轨、陈赫出轨、林丹出轨......

内容无限,时间有限

仅是2016年的统计数据,我们平均每天花在娱乐App上的时间为4小时。要知道,按照每条讯息200个字,每天阅读30条讯息来计算,一个月的我们阅读量能达到18万字,而《道德经》全文也才5000多字,红楼梦也不过70多万字。

与此形成讽刺的是,我们将大把时间浪费在泛娱乐化内容中,一笑而过,没有任何收获,但当需要我们拿出一点深度思考能力时,却只有望而却步。

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上世纪说过一句话“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她的这句话让中国的思想家们非常不舒服。但从她说过这话到现在,中国的确没有出现大的思想家。

著名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曾提出两个著名的理论:一是“媒介即隐喻”,二是“媒介即认识论”。尼尔·波兹曼指出:媒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但是,人们却难以察觉自己的生活是被媒介塑造的。

简言之,我们的生活并不是生活的本来样子,而是媒介的投射。我们使用什么媒介,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思考方式,不断暗示并最终定义我们的生活。

尼尔·波茨曼曾在《娱乐至死》中说,文字培养理性思维,视频图像诉诸感性思维。以电视为代表的图像取代文字,标志着感性思维正取代理性思维。

光是在电视出现伊始,尼尔·波茨曼就担忧不已,现在的智能网络时代更是让人愕然。

在《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还描述了两种“同样令人毛骨悚然的预言”。

一种是奥威尔在《1984》中提出的,人们将遭受某种外来压迫,被剥夺接触信息的权力,想读书都读不到。

另一种则截然相反。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被淹没在信息和无聊琐事的汪洋大海,他们不愿读书,甘愿享受充斥着感官刺激和欲望的庸俗文化。

今天我们在没有遭受外力压迫的情况下,已经渐渐丧失了甄别信息的能力,虽然奥威尔的第一种预言没有实现,但毋庸置疑的是,赫胥黎式的担忧却真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上一篇:【搞笑段子】与外地女友一个多月未见...
下一篇:

  用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