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番财经两宋:宋朝学霸,为何这么多?


来自:奇番网     发表于:2019-07-15 22:34:42     浏览:100次 关键词:财经两宋 宋朝学霸 为何这么多

财经两宋:宋朝学霸,为何这么多?1

 麻 辣 风 趣 聊 历 史丨财 经 视 角 说 宋 朝 


宋朝是一个盛产学霸的时代。

财经两宋:宋朝学霸,为何这么多?2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奇番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QFanW谢谢大家支持!

389

据统计,两宋三百余年里共产生了11万5千余名进士。而唐元明清四个朝代加起来,总共才出了7万余名进士。虽然科举盛况不能说明一切,但至少能反映出这一时代整个社会的读书热情和教育风尚。

今天《那些年》穿越千年,带你感受一下宋朝的学习气氛有多浓厚!

蒙学

教育从娃娃抓起

上世纪80年代,邓爷爷喊亮了一句口号:教育从娃娃抓起!事实上,我们的祖先早在千年前就开始狠抓娃娃教育了。

儿童启蒙教育,又称“蒙学”。宋朝以前,蒙学的对象主要是皇室贵族和官宦子弟,教学内容以识字、写字、背诵诗经为主。直到宋朝,蒙学教育才出现平民化趋势,蒙学读物开始普及,教学内容也越来越成体系,包括生活常识、读书写字、背诵诗词等。


理学大家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提出:“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语言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此外,不少蒙学读物还涉及到了自然常识和科学知识,如《州名急就章》、《名物蒙求》、《历代名医蒙求》等。


跟现在差不多,宋朝儿童到了七八岁,也会被送入学堂或私塾。《都城纪胜》中描绘过南宋都城临安的读书气氛:“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余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


当然,如果不去学校,父母也可以亲自上阵。如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在地上教会了他写字读书。还有朱熹,从十一至十四岁,都是“受业于家中”。



对于那些天赋异禀的“神童”,宋朝沿袭唐朝传统,也设立了童子科考试。北宋时期,通五经以上的儿童,可由州官向朝廷推荐,并由中书省进行复试,复试通过便可免去解试(科举制度中州府一级的考试),极其优异者甚至会被直接授于官职,比如著名的“富贵宰相”晏殊就是在十四岁时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并被授予秘书省正字。


官学

举全国之力兴教育


北宋立国之初,教育制度混乱。经庆历、熙宁、崇宁三次兴学运动后,北宋政府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全面覆盖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系——

中央设有国子监太学,相当于国立大学。其中国子监主要面向在京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太学则面向广大平民子弟;中央学府之外,还有地方上的州学县学


通常情况下,县学选拔优秀者到州学,州学再选拔优秀者上太学。因此,太学的生源都乃强中强。


从宋英宗一朝起,太学生开始免学费。不仅免学费,国家还给太学生提供住宿并发放伙食补贴。有的学生“储其资以归养”,将一部分补贴节省下来,用于赡养母亲。一边读书,一边发钱,这样的学校去哪找?!

不过,考入太学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经过王安石的改革,宋朝太学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三舍制”——


学生被划分为外舍生、内舍生与上舍生(相当于三个年级),每个舍还设有若干斋(相当于班级),学校采用积分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量化为学分,成绩优秀的外舍生可升入内舍;内舍生成绩优异者,可升入上舍。其中上等上舍生可直接授官。所以,太学生跟今天的大学生一样,也是天天惦记着自己的学分。

太学经历过多次扩招,最多时可达四千多人。即便如此,也依然无法满足大批士子的求学需求。于是,课堂中便出现了“旁听生”。北宋大学者胡瑗在太学讲《易》,“常有外来请听者,多或至千数人”;另一位大学者孙复讲《春秋》,“初讲旬日间,来者莫知其数。堂上不容,然后谢之,立听户外者甚众”。 

宋朝举全国之力兴官学,成果也是令人欣喜的。有人统计,太学成立十余年间,太学生中高中进士者多达三百余人。



书院

民间学府欢迎你


官学固然好,但是教育目的过于功利——考科举、当大官。


结果便是培养出许多趋炎附势之徒。北宋被灭时,居然有一百多名太学生抢着向金人投状归降,献山河形势图。面对官学之溃坏,一群大儒开始抛开官学体系,另立炉灶,创办更有独立品格、更有学术品质的教育机构——书院。

书院,起源于唐,兴盛于宋,尤其到了南宋,民间学院获得空前繁荣。


理学大家朱熹是推动书院发展的先锋者。在他的理念中,书院是一个独立于官学的学术共同体,欢迎“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同时,书院也是践行儒家经世理想的讲学机构,要通过讲学“传斯道而济斯民”。



朱熹一生创建书院四所,修复书院三所,并在四十七所书院读书、讲学。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应大学者张栻之邀,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逗留两月,听者云集,“一时舆马之众,饮水池立涸”,各地学子乘马赶来岳麓书院听课,马匹之多,将饮水池的水都喝光了。

在今天看来,这些民间书院的选址都很有眼光。如岳麓书院建于“泉涧盘绕、诸峰叠秀”的岳麓山下,白鹿洞书院建于“青天削出金芙蓉”的五老峰下,石鼓书院在“烝湘之会,江流环带”的石鼓山下,还有嵩阳书院、武夷精舍、象山书院、茅山书院等,无不是创建于山水名胜之间。这样的读书环境,得让多少大学生“羡慕嫉妒恨”!



不过,民间书院也不是想进就能进的。尤其是著名书院,大多设有严格的入学门槛,如岳麓书院效仿官学的“三舍法”,实行著名的“潭州三学”,即将州学与书院联系起来,以积分作为升入岳麓书院的条件。你瞧,不论在哪个时代,想进名校都得看“分”!



上一篇:情感土木|只有放得下才能拿的起,只有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