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番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来自:奇番网     发表于:2019-07-31 19:06:19     浏览:100次 关键词: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 儿童在家庭中

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1

不同于我们前几期所讨论的追求优越感的案例,在许多儿童和成人身上发现这样一种心理诉求:他们想将自己和别人联系起来并与别人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然后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2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qfanw奇番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奇番网谢谢大家支持!

380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用社会情感这一术语加以概括。那么,社会情感的根源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众说纷纭颇有争议。但是据发现,社会情感和人的定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社会情感和人对优越感的追求,这两种心理本质上是相同的,社会情感需求和对优越感的追求都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两种都出于寻求别人肯定的欲望表达,但表现形式不同。追求个人优越感涉及的假设是个体不依赖群体,而社会情感需求的人性假设是,个体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群体和社会。

如果想知道社会情感在何种意义上是合乎真理和逻辑的,我们只需钻研人类历史发展史就会发现,人们总喜欢以群居形式生活在一起。这一事实有着合理的解释,因为任何一种力量薄弱的动物都会报团取暖,以求自保。达尔文观察到,那些防御武器不够锐利的动物总是群体出没。比如,那些身强体壮的猩猩一般都是和配偶独居,而猿类家族中那些力量薄弱的成员则以群居方式生活在一起。

那么,在动物的群居生活中我们就可以直观的认识,就是个体的动物由于体力相对薄弱从而逐渐形成了集体意识。所以社会情感与个人能力、力量息息相关。对于人而言,婴幼儿和接受教育的儿童时期是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阶段,也是人生中最需要保护的阶段,是促进和培养社会情感的最佳时机。

对比动物界,人类作为智慧生物所需要的生命孕育时间相当长,而从出生到发育成熟需要的时间是生物中最长的。婴儿刚出生时大脑发育不成熟,到学会走路需要一到两年时间,相对于其他哺乳动物更需要父母的保护。这种保护不只是表现在身体发育上,从儿童到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还需要数十年的社会学习。所以需要保护的时间也是最长的。而这种保护也是必需的,否则人类将面临灭绝的威胁。

儿童的学习阶段是身体和情感相联系的阶段,在这个脆弱时期,对于发育上的不成熟,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教育的必然性源于社会群体可以克服儿童的不成熟的事实,而社会性才是教育的目的。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能力和成就的发展走向都是以社会情感为基准的。现实中,对社会大群体有益的作为总是会受到大众的赞美,而不利的事物势必遭到社会的唾弃。而这恰恰表明了社会群体思想在我们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社会情感影响逻辑和语言能力

人类语言的发展历程说明人与人之间离不开交流,而群居也是产生语言的必要元素。假如语言没有诞生,原始人类以个体的方式独处,那就不会对语言产生需要和兴趣。同样的,孩子如果想独处,缺乏对生活和社会的参与,那么最后不只是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在心理上也会造成封闭,语言能力绝对比正常人薄弱,发展想对迟缓。只有回到集体中才能恢复正常。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孩子不善于表达,不爱好发言,严重者我们会认为孩子没有语言上的天赋。其实这些语言上有障碍的儿童往往是缺乏社会情感所致。

有一部分孩子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溺爱。方方面面都被父母安排妥当的行为,减少了孩子提出问题、交流的需求。父母简接地消减了孩子接触事物的机会,使孩子的社会能力渐渐变得薄弱。

另一部分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信。过于严厉的挑剔甚至批评,影响了在儿童时期表达的自由度。无法畅所欲言,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养成的是过于慎重的思考和表达,表现为语言迟疑,丧失了表达自信,害怕一开口就会被嘲笑。最终造成了这些人心理的缺陷,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上十分被动。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思考逻辑不同,所以逻辑和语言是密切相关的。而社会情感直接影响着二者。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体,需要同其个体交流和沟通,必定离不开逻辑和语言。逻辑的目的就是促使个体发展和获取社会情感。

有的人表现的笨拙,有的人外表非主流,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爱好。每个人在处理问题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可能一个人的处理方式在大众看起来不理智,但在那个人自己看来并没有问题。这种情况发生在总以为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思考问题的人身上。说明常识在行为判断上非常重要。我们生活在结构错综复杂的社会,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常识显得非常重要。

社会情感直接影响这类人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能力的发展。逻辑和语言是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主要表现。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用对方不能理解的语言进行交流,必然做不成任何事情。社会情感给人带来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支撑着他在当前的社会中顺利地生活。它可能与逻辑思考和生存真理带来的信任感不同,但这种安全感却是信任感的主要成分。

对于安全感有欠缺的儿童在和别人合作或者自己去做一件事时,就会很容易暴露出他们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这类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偏科,对于需要逻辑思考和客观分析的学科比如物理、数学表现得力不从心。

对于道德感、伦理规则这些主要观念在儿时都以比较片面的方式接触到。对独居的人而言,他们无法理解伦理观念,觉得这没有任何意义。只有生活在群体中去考虑社会和别人的权益时,才会出现道德的观念,道德才有存在的意义。

要确定一个人社会情感的发展情况,只能通过观察他行为表现的方式来完成。当看到一个孩子特别爱表现自己,为了突出自己不顾及别人的想法,那基本可以肯定,他在社会情感上比其他没有这么爱表现的孩子缺乏。但是在现实文化中,这种情况却是非常常见的,大部分儿童都会表现出追求优越的性格。因为人性如此,人们往往都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顾及永远比对自己的考虑少,所以个体的社会情感基本不会得到充分发展。对于这种本性,道德家虽然一直加以抨击,但总是以说教的形式呈现,对儿童和成人往往都没有效果。

应该究其心理形成的根本原因,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他进行批判,而是应该以他的朋友的角度去教育和影响,从而逐渐根除相关方面的有害心理因素。

家庭环境影响孩子性格和成就

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就像一张白纸,处于学习阶段,缺乏辨别能力。倘若一直处于被打击的状况,儿童难免会丧失自信。所以身边的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和性格有很大影响,他会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认知来规划自己的未来。

在个体心理学中,可以看出这样的观点:环境所产生的坏的影响最终导致孩子犯下错误。就像父母把孩子的生活处处照顾周到,那这个孩子往往就会很懒散。父母经常因为小事呵斥孩子,这个孩子往往就会撒谎成性,而且这些家长发现孩子说谎的毛病之后对其的言语更加苛刻强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而动不动就对孩子打加夸赞的家庭,孩子长大后往往稍微做点儿什么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无法完全做好一件事。

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例子中看到,大部分独生子女的性格相比家庭中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性格显得更加任性,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而这种家庭环境恰恰是经常被父母们忽视和误解的。长子刚出生时所处的环境也是独生子女的环境,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而幼子一出生就是家里最弱小的孩子。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家庭里两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哥哥年龄较大,力量各方面能力都比弟弟强,虽然都会经历生活中要面对的问题,但是幼子知道自己相比之下处于弱势,所以才会更加努力,为了弥补自己力量上的不足,往往会使出全力以达到或超越自己的哥哥。

从个体心理学中可以看出,孩子在家庭中处的位置也影响着他的成长。家里年长的孩子所达到的成就直接激励着年幼的孩子去追赶自己的哥哥姐姐,这种环境里有着各种可以刺激他向哥哥姐姐看齐的努力元素。所以,在家庭中年龄小的孩子往往会比年龄大的孩子更加勤奋和努力。而年龄大的孩子处处发展得比较缓慢,那幼子也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竞争心理。

所以孩子在家庭里的位置对他的影响非常大,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在家庭里的位置,才能进一步了解他。幼子通常也会携带他们作为幼子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但也不是完全这样,幼子往往会产生超越其他人的心理,这种竞争的心态督促着他们更加努力,不敢停歇,只有达到哥哥姐姐的水平才能给自己带来满足,少做了一点就觉得自己输掉了什么。我们可以从中研究针对孩子教育的方法,比如对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培养方法。当使用统一的标准对孩子分类时,我们不能忘了他们都是不同的个体。

但也有一些幼子在成长中表现出另一种极端,他们面对优秀的哥哥姐姐时会感到努力无望,从而处处消极,缺乏自信。在心理学中出现这两种差异也可以理解。

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决定了他之后的性格特点,幼子会出现两个极端,长子们的性格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从中可以划分为几个主类。

研究显示长子的性格特征,通常他们相对保守,崇尚专制和权利,认可规则的局限,对权位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痴迷。向往没有弟弟妹妹之前的特权,因为曾经拥有,后来失去了,所以表现出对权利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类型的长子并不少见,因为没有了自信所以干脆不再抱什么希望,负面情绪充斥着他们的生活。而且他们甚至对女性产生憎恨,慢慢地开始变得孤僻,不为别人所理解,最后导致悲惨的命运。还有更糟的情况,身边的人不理解他,父母也对此很诧异,为什么以前那么可爱的孩子变得这么堕落,为什么不像妹妹一样。最后这种状况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还具有此类性格孩子的一种状况是一个家庭中女多男少,姐妹中间还有一个男孩。这种情况往往是女性占有主导地位。男孩在这个家庭中通常会被众多女性宠爱,也可能是相反的情况,处处被她们排斥、挤兑。所以这种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着不确定性。不过他们之中也有共同点。在社会中有这样一种观点,男孩不能单由母亲抚养。真正的意思是男孩不能只在有女性的环境中成长。这不是歧视女性,而是反对因这种环境中导致的偏见和误解。而在只有男性环境中成长的女孩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这种女孩子可能会受到别人侧目,最好导致的是女孩厌恶自己的性别而去模仿男孩,最后影响她未来的生活。

从文化起源开始,不同性别的人都担任不同的工作,可能在不同时期会有所不同,但经过近几千年的进化基本已经定格。这是因为男女之间的身体构造不同,这也决定了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像上述希望自己是男性的女孩,在未来会觉得那些专为女性设立的职位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并且对婚姻的观点也与大众不一致,他们在这方面表现得较强势,希望打破常规,寻求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同样的,一个接受女性化教育的男孩也会遇到这些问题,他们会觉得当前存在的社会文化跟自己的观点格格不入。

这里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前提,一个人在接受幼儿教育的时候就会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这个时候是培养他们社会情感的时机,让他们具有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在这个时期让孩子树立自己的世界观,因为四五岁孩子的观念会一直在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影响作用。这种对外界的感知已经基本定格,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受其制约。这种心理机制和产生这种机制的行为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


上一篇:情感语录|直到失去了,才明白,失去的就不再回来,错过就不再拥有
下一篇: